财联社2月11日讯2022年成了许多百亿基金经理的业绩回撤年,这也让市场对部分规模处于头部的公司产生了“业绩处于腰部”的印象。
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数据显示,从三年权益类产品利润总额与基金净资产规模相关关系来看,全市场基金公司近三年权益类产品利润总额与基金净资产规模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即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创造更多利润额,头部效应显著。
但从业绩表现上看,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事实上,过去几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虽然依然可见大公募身影,如易方达、国泰、建信等,但信达澳亚、农银汇理、汇丰晋信、中庚、鹏扬等一批近年来持续焕发活力的中小公募,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排名位置均呈现出了明显的后来居上势头。
不过,“业绩好、规模增”的现象在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却并没有上演。马太效应显化背景下,中小公募的生存压力可能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甚至做好产品业绩,也未必能够改善基金公司自身的生存指标。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基金产品数量超过万只,依靠单一产品业绩制胜的阶段或已过去,公司品牌力越来越受重视。
行业头部占据近半主动权益产品利润
从全市场基金公司近三年权益类产品利润总额与基金净资产规模相关关系来看,全市场基金公司近三年权益类产品利润总额与基金净资产规模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即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创造更多利润额,头部效应显著。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利润总额超过300亿元的12家头部基金公司所创造的利润总额,占全市场主动权益类产品利润总额的48.35%,马太效应较为显著。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日均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公司一共有22家,这22家基金公司过去三年利润总和为7993亿元。
其中,易方达基金日均管理规模最大达到3290亿元,对应的三年利润总和超过800亿元;排名第二的是广发基金,日均管理规模最大达到2691亿元,对应的三年利润总和为647亿元。这两家基金公司的日均管理规模、利润总和均为行业前二,头部优势显著。此外,兴证全球、交银施罗德、华安、国泰等基金公司,主动权益利润排名较规模排名更佳,表现也较为亮眼。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市场147家有主动权益类产品在管的基金管理机构中,仅有37家近三年主动权益类产品累计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大部分基金公司主动权益类基金日均资产规模在300亿以下,且累计利润总额不足100亿。
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济安一级分类,虽然对于包括股票型、混合型以及封闭式在内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与利润的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是当基金公司在管主动权益类基金日均资产超过500亿时,这一趋势的显著性有所下降,如前海开源管理主动权益类基金日均资产为575亿,三年利润总和仅为4.63亿。
中小公募业绩后来居上
不难发现,过去几年主动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依然可见大公募身影,如易方达、国泰、建信等,但信达澳亚、农银汇理、汇丰晋信、中庚、鹏扬等一批近年来持续焕发活力的中小公募,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排名位置均呈现出了明显的后来居上势头。
海通证券基金的研究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13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有128家最近三年主动权益基金取得正收益,收益率均值为40.45%。分类型来看,大型、中型、小型基金公司收益率均值分别为42.71%、42.23%和40.05%,整体差距较小。
这意味着,在2019年以来的这轮大发展中,作为主角的头部公募旗下大规模权益基金并没有输出相应的投资业绩。甚至由于某些上百亿大基金的大幅亏损,头部公募整体主动投资水平出现下降,在业绩排名中逐步沦为“腰部”公司。
Wind基金公司偏股型业绩指数的排名情况同样指向了类似趋势:2019年至2022年间业绩指数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分别为红土创新基金、中庚基金、南华基金、鹏扬基金、财通资管、农银汇理基金、金元顺安基金、信达澳亚基金、英大基金、圆信永丰基金。即便扩展到前二十位,除建信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外,上榜公司均为中小公募。
在更具体的基金经理偏股型业绩指数排名上,这一趋势可以看得更为清晰。根据Wind数据,2019年至2022年间基金经理偏股型业绩排名前二十,以管理规模适中的基金经理居多,且大多来自中小公募,如王鹏、万民远、韩创、缪玮彬、神爱前等,那些曾管理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顶流明星基金经理,已是踪迹难觅。
“业绩增规模不增”怪圈怎么破?
不过,“业绩好、规模增”的现象在部分中小公募基金旗下产品上却并没有上演。
以英大国企改革主题股票为例,2019年至2022年连续4年实现正收益,其中,2022年收益率为31.5%;截至2023年2月7日,今年以来收益率也超过10%。但英大国企改革主题股票规模并没有实现较大突破,截至去年底,其规模约为4亿元。
尽管行业长期存在着“业绩即是王道,中小公募崛起要靠业绩取胜”的观点,但一系列业绩优秀、基金规模缩水80%、90%,沦落为迷你基金产品的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当整个行业可能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因素时,中小公募的生存压力可能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甚至做好产品业绩,也未必能够改善基金公司自身的生存指标。
那么,“业绩增规模不增”背后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首先,近两年基金行业实现大扩容,基金产品数量超过1万只,如果基金业绩不是特别拔尖,很难被投资者看到。
其次,良好的品牌形象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两年部分基金公司营销力度颇大,近年来多家头部基金公司通过打造IP形象,从多维度打响了品牌度。
此外,头部基金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渠道资源。“大公司在渠道上更有优势,渠道在推销基金时也更容易。小公司往往没有资源配合渠道进行宣传,甚至有些渠道,小公司没有准入资格。”有业内人士直言,小基金公司与渠道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而小公司旗下有部分产品近三年业绩好,但无法保证业绩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上述固有格局下,不可否认的是,行业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公司:即旗下产品并无亮点,尽管产品清一色平庸化,依靠成立早的品牌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股东资源。不少数据中也反映出,这一类基金公司即便不能在行业内的竞争遥遥领先,也至少保持着相当可观的资产规模,依靠庞大的管理费收入维持相当诱人的生存条件。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基金公司利益和基民利益统一起来。首先,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权益类市场,认清市场存在周期性,不过度迷信明星基金经理以及头部机构,同时应该建立合理预期,充分理解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另外,基金公司也应避免过度追求短期规模增长,而应该勇于“逆向销售”,通过合理的宣传和投教工作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