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菲特传奇是一个在中国无法实现的美国梦,巴菲特创造了怎样的财富传奇,国内很多投资者其实也不是很清楚。记得有一次我们和一个商界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当我们谈到如果一个人从1956年开始就跟随巴菲特,会有怎样的财富回报时,她的反应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为了让更多的朋友对这个“美国梦”有更清晰的印象,在开始这个话题讨论之前,先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我们在计算中使用了两种口径:1。基于伯克希尔每股净值的财富增长;2.以公司股价计算的财富增长。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前说明:我们计算净财富增长的截止日期是2007年12月31日。做出这样的安排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1 .避免格雷厄姆在其著作《证券分析》中指出的“将孤立事件作为未来周期模型”的情况,而我们认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是一个孤立事件。2.避免出现巴菲特曾经指出的计算区间回报周期开始或结束时的数据非常规,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我们先来看伯克希尔每股净值计算的结果。从巴菲特1965年入职到2007年底,伯克希尔的每股净资产增长了4008.63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1.3%。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投资者在1964年底给巴菲特1万美元,到2007年底,财富就是4008.63万美元。再来看公司股价计算出来的结果。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比每股净值更有价值。如果一个投资者从1956年巴菲特开始投资管理业务的第一天就跟随他,到1965年以每股18美元的市价买入伯克希尔股票,截至2007年12月31日,他的总财富增长了52782.8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3.76%。也就是说,如果投资人一开始给巴菲特1万美元,51年后就变成了5.28亿美元。这是一个只有在大洋彼岸才能实现的美国梦吗?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让我们回到1956年,假设你是当时给巴菲特1万美元的“幸运儿”。现在开始认真而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你真的能跟随巴菲特51年不动摇地走到今天吗?可能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抽象,你很难回答。下面,我们列出投资者在过去51年中会面临的4种情况,看看你是否真的能挺过去。1)冷门股票。我们来看看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Andrew kilpatrick)在他的《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一书中描述的两段话:“尽管伯克希尔成就卓著,巴菲特名声深远,但华尔街仍然不看伯克希尔的股票。很少有证券分析师追随它,股票经纪人几乎从不向投资者推荐它,也很少有媒体把它作为股票投资的一种来宣传,甚至重要蓝筹公司的名单也从不提及它。”“1997年8月5日的一条网上消息写道:14年来,我一直在问一些股票经纪人和投资顾问,购买伯克希尔股票是否值得。男人和女人总是给我同样的答案:不,伯克希尔的股价太高了,股价超过了内在价值。购买伯克希尔的股票既荒谬又疯狂。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相反的结论,一次也没有。”这样一只在市场上如此冷门的股票,你真的会持有吗?2)超长期投资美国股市早期的换手率大概是25%-50%,现在大概是80%-100%。也就是说,即使在早期的美国股市,持有期超过4年也应该算是长期投资。但是,我们知道,实现巴菲特财富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要持有40年以上。
我们真的能做到吗?过去20年,中国股市的平均换手率一直在200%以上。市场大幅波动时,股票换手率可高达400%,甚至更高。根据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偏好,持有一只股票一年就认为是长期投资。如果我们去美国,在那种环境下买股票,即使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些修正,恐怕也很难持有一只股票几十年。3)、投资回报不理想。如果你在1965年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买入伯克希尔股票,到1970年,虽然你这五年的总回报是2.22倍,年复合回报高达17.29%,但你在这支股票上的投资回报在未来五年将面临一个悲惨的局面:零增长。就算你真的能熬过这段困难时期,你能承受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不如意的回报吗?4)、股价暴跌。也许,一个人的投资选择最能体现在股价的剧烈波动上。在过去的43年里,伯克希尔的股价暴跌了4次。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记录依次罗列如下,看看1965年购买伯克希尔股票的投资者是否每次都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第一次暴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股市整体大幅下跌,伯克希尔的股票自然也难以幸免。到1975年10月,股票价格已经从两年前的90多美元跌到了40美元。第二次暴跌:1987年,全球股灾发生,伯克希尔股价再次遭受重创。每股价格从4000美元迅速跌至3000美元左右,短期跌幅约25%。第三次暴跌: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伯克希尔的市值再次遭受重创。股价从每股8900美元大幅下跌至每股5500美元,下跌幅度为38.20%。第四次暴跌: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互联网股票泡沫。因为市场对新经济概念的股票热情很高,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股票被市场抛弃。由于巴菲特坚持不买科王的股票,该公司股价再次减半,从最高的每股8万多美元跌至约4万美元。1万美元变成5.28亿美元的故事确实很诱人,但前提是我们要坚持到最后。真的可以吗?本节重点:巴菲特传奇的背后,不仅是一个“财富奇迹”,更是一个“行为奇迹”。无论投资者在哪里,持有一只股票40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即使你是美国人,或者即使你曾经是伯克希尔的早期股东,你还是会大概率错过这个“财富奇迹”。误读54。湿雪长坡主要误区:中国资本市场滚雪球似乎没有美国那样的湿雪长坡。我们的观点:虽然两国资本市场仍存在诸多差异,但我们认为得出中国股市还没有足够的湿雪和长坡的结论为时过早且悲观。爱丽丝施罗德撰写的巴菲特唯一授权官方传记的书名最终确定为《滚雪球》。为什么这个名字来自巴菲特自己的总结:人生如滚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湿雪和长坡。的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巴菲特找到了足够长的坡,足够湿的雪,不仅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也让财富的雪球变得异常巨大。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滚雪球的跟随者很多,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个不断的疑问: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还能找到同样的湿雪和长坡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在“内在超越”一节中指出,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旨在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买什么;2.买价;3.怎么买怎么卖。
那么,中国股市在“买什么”上有足够的湿雪和长坡吗?既然巴菲特评价企业的核心标准是股东权益回报率,我们就以此为出发点,看看中国的一些特定上市公司是否也能达到巴菲特对其长期ROE水平的要求。如果投资者想在中国资本市场滚财富的雪球,这里不缺湿雪和长坡。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们的眼光了。事实上,中国投资者有一个比巴菲特更有利的条件:巴菲特40多岁才开始步入他所宣称的正确投资轨道,中国投资者显然可以更早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开始同样的投资模式。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投资者,我们甚至可以选择在孩子出生时为其设立投资账户。这样,这个投资者的家庭财富账户至少可以比巴菲特多增长20年!即使我们的长期投资回报每年比巴菲特低5-7个百分点,但只要我们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尽早投资,最终也能取得同样丰硕的成果!在讨论的最后,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人投资者,仅仅在当前的环境下,完全复制巴菲特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奇迹仍然是极其困难的。即使你能像巴菲特一样从11岁开始滚雪球,然后走上正确的道路,成功坚持到最后,你也会面临至少三个不可逾越的障碍:1。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很难找到像“七圣”这样的家族企业,所以只能在一线打拼;2.在可预见的未来,投资者恐怕很难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这将使你的投资缺乏巨大且可能零成本的财务杠杆;3.由于缺乏前两个条件,你将无法以“三面佛”的身份进行投资,从而对你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部分的要点:1 .从“资本回报”来看,中国股市不缺“湿雪长坡”;2.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中国股市不缺“湿雪长坡”。3.从“尽早投资”的角度来看,与巴菲特本人相比,中国的投资者可能不缺“湿雪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