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中国投资人能从巴菲特身上学什么

中国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方面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又该如何向巴菲特学习,用“永无止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辛颖瑞丰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张峰表示,与巴菲特傲人的投资业绩相比,巴菲特对待金钱和人生的态度以及高度的“契约精神”更让人感动。巴菲特的伟大不能用他在投资界的成就来概括。巴菲特对待金钱的态度也发人深省。投资巴菲特是一项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巴菲特对钱很冷漠,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搞清楚如何投资后,不再去想其他赚钱的方法,只做好一件事。”巴菲特在投资理念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价值投资,即自下而上的证券选择。本质是理性判断每个标的物的价值,耐心等待价格低于这个真实价值。第二种是反向投资,巴菲特称之为“别人贪婪时我恐慌,别人恐慌时我贪婪”。第三,整个市场配置。巴菲特之所以能这么多年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各个投资领域的“全能”。“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你总能找到最赚钱的目标资产类别。”价值不仅仅等于买入并长期持有,还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价值投资所要求的纪律比其他任何投资类型都要严格得多,需要对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判断和把握。”张峰将价值投资与普通的私募股权投资进行了比较。通常PE倾向于波段操作,买入时考虑卖出,短线投机。而价值投资更关注更长历史时期的大波动,对大的周期性低点和泡沫做出准确判断。张峰认为,巴菲特今天的成功需要很多条件,这些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巴菲特职业生涯之初,较早涉足保险业,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保险收入成为支撑其巨额投资的弹药库。对于有人认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中国不适用,张峰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巴菲特的哲学适用于任何市场,哲学本身没有局限性。重要的是对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投资纪律的严格执行。除了是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张峰认为巴菲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这体现在他对小股东利益的强烈责任感上。“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CEO应该向巴菲特学习。”张峰说。“股神”有六条黄金法则:1。规模足够大;2.能够证明持续盈利能力;3.股本回报率足够高,同时负债很少或没有负债;4.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5.业务结构简单;6.给出购买价格;这六条规则像广告一样写在巴菲特的年报里,巴菲特还做了一些更明确的解释:只有收购金额在5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的才会被考虑,不参与任何敌意收购项目。巴菲特说,通常如果你符合以上条件,找到我们,你一般会在5分钟内回复。这六条规则看似简单,但要全部满足并不容易。巴菲特2013年第一笔巨额收购亨氏,就完全遵守了上述六条规则。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五大公司,前四名分别是苹果、埃克森美孚、谷歌和微软,科技公司占据三席,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硅谷那些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看起来是很好的投资,盈利前景很好,但巴菲特坚决不碰。对巴菲特颇有研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老股东罗伯特坎宁安(Robert Cunningham)指出,巴菲特选择收购公司最重要的因素是可预测性。“比如可口可乐,今天人们在喝,10年后人们还在喝。

”坎宁安说,“巴菲特只做他有把握的事情。“但是,报纸的收购是一个很大的例外,既不符合大尺度的标准,也不符合好行业的标准。在当天的股东大会问答环节,有股东提出了这个问题:巴菲特一直说他的目标是“大象”,那他为什么要买报纸?对此,巴菲特不得不承认,有些收购可能会突破自己之前设定的标准,但收购仍然是非常划算的交易,未来有望增长10%以上。但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却道出了秘密:你就是喜欢报纸。除了巴菲特收购的几家报纸,从他这几年的收购案例中不难看出,他一直在严格遵循自己列出的几条准则。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巴菲特未来可能做的M&A,仍有可能专注于传统的非周期性行业。或许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些一直对科技保持敬而远之,甚至刻意顶撞的股神,可能依然不会轻易对科技行业张开双臂。即使是巴菲特持有的唯一可以称为科技股的IBM,股神也在年会期间表达了对这家公司养老金负担可能过重的担忧。或许“股神”更喜欢待在让自己更舒服的“安全区”。对于不确定、吃不透、看不清未来的公司和行业,巴菲特依然选择做一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