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股市投资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是“人们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华尔街有句老话:市场由两股力量驱动,一股是贪婪,另一股是恐惧。投资的目的是赚钱,但是投资能赚钱吗?如果能赚钱,能赚多少钱?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其实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投资动机;不同的投资动机带来不同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投资行为对应不同的投资心理。今天推荐一篇文章,谈谈投资中常见的一些心理误区。让我们从巴菲特的一次演讲开始今天的文章:在一次演讲中,巴菲特提到了对投资的误解,指出有些人不认为整个市场会繁荣,他们只是认为他们可以从盈余中挑选赢家。他解释说,尽管创新可能会让世界摆脱贫困,但在历史上,创新型投资者最终并不幸福。以下是他的原话:“这张幻灯片只展示了半页内容,这些内容来自一份70页的清单,包括美国所有的汽车公司。”他在空中挥舞着完整的名单。“上面有2000家汽车公司:汽车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发明。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如果你在第一辆汽车诞生的时代见证了这个国家是如何因为汽车而发展的,那么你可能会说,“这是我不得不投资的领域。“然而,在几年前的2000多家汽车公司中,只有三家公司幸存下来。此外,曾几何时,这三家公司的售价都低于其账面价值,即低于最初投资于该公司并保留的金额。因此,尽管汽车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对投资者却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在这种新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新概念,被称为web2.0和web3.0的曙光中,巴菲特的演讲能否给我们一些启发?第一个误区: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一项专业调查显示,驾龄超过一年的司机中,82%的人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以上。显然,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水平。对2499名企业家的深度访谈显示,82%的人认为自己的企业会成功,只有39%的人认为别人的企业会和自己的一样成功。这是不可避免的过度自信。投币前下注是几乎所有赌场的规矩。比如玩骰子猜大小,赌场老板发现赌客在掷骰子前下注,明显比掷骰子后大很多。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会认为自己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似乎能掌握未来的变化。事实上,你无法控制未来会发生什么。仅仅因为你参与其中,你就认为你有控制权。这是一种过度自信导致的控制错觉。在实际投资中,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导致至少三个问题:第一,日内交易。打印出我们2007年的发货单看看吧。我们高估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导致了日内交易。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也让我们更容易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不能充分分散投资:因为过度自信,导致投资集中,风险集中。大量投资集中在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上,完全失去了大类资产配置的把握。包括基民,去年把大部分资产集中在一个投资品种股票基金上。即使不考虑后期市场如何变化,这种做法从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合理的。选择性过滤:只愿意接受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同时过滤掉不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导致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市场上每天都有多空的竞争,看空和看涨都有理由。资本市场从来都是这样,但是立志看涨的人往往会忽略看跌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非常明显。
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导致的it选择性过滤信息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个误区:骄傲后悔心理。人们会避免导致后悔的行为,转而追求自以为是的行为。后悔是当人们意识到以前的决定被认为是不好的时候的情感痛苦;骄傲是当人们意识到以前的决定被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情感上的快乐。比如,你已经连续几个月购买同一组彩票号码,你的朋友建议你选择另一组号码。你会改变它吗?其实谁都知道两组数字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有四种可能的情况:改原号中奖,改新号中奖,不改原号中奖,不改号中奖朋友推荐的号码。想想什么会让你后悔,什么会让你骄傲。让我们再看看你的决定。更多的人不会选择换号。这背后的原因不是他们自己的号码概率大,而是如果换了号码,中奖的喜悦没有原来号码中奖的喜悦大。同样的,如果你不换号,你朋友推荐的号码中奖的遗憾远不如换号,而是你当初选的号码中奖了。我们来看一个更具体的假设:你有两只股票,股票A和股票B,股票A目前盈利20%,而股票B目前亏损20%。你会卖给谁?大多数投资者选择卖出A持有B,因为卖出A给他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快乐,而卖出B给他们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我至少要等到B回到成本价才卖。这就引出了一个看似荒谬,但却多次发生的结论:人们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第三个误区:怀旧所谓怀旧,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过去类似的投资结果作为评价一个风险决策的考虑因素,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2007年基金销售变得这么火?并不是普通人发现了基金的投资价值,也没有为这项投资做风险决策,哪怕只是借助银行客户经理的专业知识做一个风险决策。他们只是基于邻居买基金赚钱,孩子二叔买基金赚钱的理由来做投资决定。我们称之为“财富效应”。当他通过自己的投资赚到钱后,财富效应更加明显。事实上,稍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与投资过去的表现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过去的高收益一般也代表着对其未来收益的透支,这使得保持高收益非常困难。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第一个实验:要求95名金融学本科生参与或不参与关于硬币正反面的赌博决策,其中41%的人选择了参与。在第二个实验中,另外95名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被要求参与实验。不同的是,组织者事先免费给了他们15美元的赌资。结果78%的人选择了参与。这就是著名的“赌场金钱效应”:在赌场里,人们倾向于把赌博赚来的钱当成“赌场”而不是“自己的”,他们会输掉。在拉斯维加斯的每个赌场,只要你入住酒店,房间里几乎都有几个免费的筹码,这是赌场老板的天才之处。同样,在一般的投资决策中,一旦之前的类似投资决策赚了钱,很多人往往会做出两种判断:第一种是凭经验判断这笔投资不错,继续投资甚至追加投资。第二个判断:这钱是白赚的,不是我的。如果你继续投资,你会亏钱。因此,我们不断看到人们在大牛市过程中追加投资。把“留恋过去”当成心理误区,并不是否认总结投资经验的重要性。必须承认,资本市场背后有维持其运行的最基本规律,这是很难改变的。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认为这一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2005年底至今的行情为例:2006年,我们沉浸在漫长的熊市思维中;30天的暴跌,让我们彻底颠覆了前期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垃圾股、概念股、st股;当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发现价值投资,长期持有,蓝筹股,资源股,长期持有让我们深受其害。不是资本市场不规范,而是我们不够了解。我们对其规律的肤浅理解,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失。于是,我听到了一句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业内资深人士的名言:赚大钱靠智慧,赚小钱靠技术,赔钱靠知识。第四个误区:代表性思维和熟悉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脑利用捷径来简化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使用这些快捷方式,大脑可以在不分析所有信息的情况下估计出一个答案。这无疑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但也让投资者难以正确分析新信息,得出错误结论。代表性思维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分析判断,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相同的。熟悉性思维是指人们喜欢熟悉的事物,做投资决策时也是如此。人们经常反复操作同一只基金和同一只股票。如果是出于对公司、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长期深入了解,这种操作无可厚非。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他们关注或操作某类证券,仅仅是因为“我经常这么做”。就好像球迷总是支持本地球队一样。我们来看看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例子。发现401k养老金计划有42%的资产投资于公司股票。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公司比较熟悉,所以对这个公司的投资比例往往过高,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安然公司在这个计划中投资了60%,公司破产导致养老金计划损失13亿美元。总结一下:熟悉性思维导致两个问题:一是高估熟悉的投资产品的投资价值;第二,只因为熟悉,投资的集中度大大提高。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就是大问题了。投资是一个高智商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既然叫心理误区,就不能完全避免,但是抓住这些误区可以帮助我们尽量避免这类错误。最后,我们再来背一遍巴菲特的名言: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我也会贪婪和恐惧。但不像大多数投资者,别人贪婪的时候我害怕;别人害怕的时候,我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