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容易存在哪些误区

上市公司财报分析容易存在哪些误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陈述。所有投资者主要通过财务报告获取相关信息,新会计准则中有九项具体会计准则。因此,财务报告非常重要,投资者需要特别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列报,并学会如何有效地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从而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采用了“资产和负债”的核心概念,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容易出现以下八个误区。误区一:重视利润,忽视资产负债的利润指标一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参考甚至直接依赖的主要财务指标。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后,从本质上讲,一个公司的利润不仅由收入和成本决定,还取决于资产和负债在期初和期末的变动,利润包括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利润也呈现出两个主要特征:波动性越来越大,越来越虚。在资产负债观下,投资者更应该关注一个公司资产负债的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即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而不是过于关注没有太多信息的综合盈利指标。实际上,净利润指标对决策的用处并没有毛利率或营业利润率指标大。此外,大多数投资者习惯于分析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市盈率等少数指标。而对财务报表的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大多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操纵利润和相关指标。误区二:重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忽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财务的核心是“现金流为王”。因此,不仅上市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视现金流管理,投资者也非常关心一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然而,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时,往往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较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或者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较来分析偿债能力,但实质上很难看出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和偿债能力。例如,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主营制造业或外贸,但其资产中有很大比例是对外投资,这可能成为公司利润和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能总是负值,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可能非常好。误区三:重视合并财务报表,忽视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是反映由母公司及其所有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主体是会计意义上的“主体”,合并财务报表不反映任何现有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母子公司业务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合并范围的影响以及合并抵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合并财务报表难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误区四:重视年报,忽视季报。投资者往往关注上市公司经审计的半年报和年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投资决策。实质上,年报往往掩盖了季度间的波动,年报往往滞后甚至严重滞后于ac

投资者一般容易忽视对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质量、资产负债质量、所有者权益质量的深入分析。误区六:重视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信息,但这些财务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全面的、静态的,财务报表中既包括历史成本信息,也包括公允价值信息。这些会计信息远不足以成为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甚至全部的依据。然而,我国广大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过于注重财务信息的分析,而忽视了非财务信息的分析。非财务信息包括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与企业财务状况不一定相关,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果投资者忽视对上市公司创新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地位、竞争力等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可能很难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误区7:重视财务报表,忽视财务报表附注,是货币高度泛化的结果。所以,如果只使用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得不到对决策有用的信息。附注是财务报表的必要补充和说明。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忽视了对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特别是对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关联交易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析,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如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来源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假设某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报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000万元,报表附注中的表述为:600万元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400万元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虽然利润表中的3000万元都是“浮动利润”,但投资性房地产的2400万元浮动利润是评估的结果。误区八:重视报表数据分析,忽视业务本质判断。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一定要结合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不能仅仅从财务数据中得出分析结论。当然,由于缺乏金融知识,部分投资者可能并不太了解金融数据本身的意义,更谈不上分析金融数据背后的商业本质。比如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存货数据的信息含义就有很大不同。比如,一些上市公司年初为了防止通货膨胀,进行了大量采购,但到了下半年,随着市场的萎缩,产品严重滞销,导致原材料和库存产品严重高企。但库存数据的高或多并不能得出公司经营有问题的结论。而是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行业情况、阶段、采、购、销进行综合分析。公司库存偏高,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囤积牟利,一部分是供应商集中供应,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提前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