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分享
分享好资源

中融基金发展失衡:“迷你基”难题、重债轻股,机构持有者占比高

经济观察网记者陈姗中融基金旗下一只次新基金濒临清盘。2月22日,成立不满一年的中融益泓90天滚动基金因“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及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而发布提示性公告,根据合同约定,该基金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该基金即自动清盘退场。

截至2月24日,中融基金旗下共有82只产品,最新管理规模约1110亿元,排名行业第46位。记者注意到,包括中融益泓90天滚动基金在内,中融基金目前有11只产品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同时,净值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基金数量占比26%。

值得一提的是,中融基金的管理规模虽处于行业中上游水平,但旗下基金权益与固收发展明显失衡,同时规模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机构资金。

记者就公司后续如何解决“迷你基”及股、债发展失衡等问题向中融基金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迷你基”难题

2月22日,中融基金发布提示性公告称,中融益泓90天滚动基金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及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根据合同约定,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该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即进行清盘。

值得注意的是,中融益泓90天滚动基金是一只次新基金,成立于2022年6月21日,成立时间尚不足一年,成立之时规模也仅1.01亿元。该基金目前采用“双基金经理”运作,基金经理朱柏蓉、潘巍从业年限均在四年多。截至2月23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为1.59%,比较来看,该产品业绩并不算差,虽不及中证综合债,但跑赢基准,同类排名436/2150。

一位公募人士告诉记者,“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业态,竞争力不强、业绩没有亮点的基金产品很容易沦为‘迷你基’。”

记者注意到,中融基金旗下基金规模多集中在1亿-5亿元之间,该区间产品数量占比超过三成,10亿以下的产品数量占比高达七成。同时,中融基金面临清盘的产品并不在少数,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中融基金旗下共有基金产品82只,其中,有21只规模小于1亿元,包括中融益泓90天滚动基金在内的11只产品净值规模甚至低于5000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册资本7.5亿元,其中,中融国际信托出资占比51%,上海融晟投资出资占比49%。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国联证券收购中融基金相关事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据悉,国联证券已从中融信托、上海融晟合计收购其75.5%的股权,收购相关协议待中国证监会审批通过后方可生效。若收购完毕,则中融基金将由“信托系”变为“券商系”。

股债失衡

一般而言,成熟的公募基金应该“股债并存”,在市场行情好时,可以发行一些主动权益类产品,通过热点板块的准确捕捉,从而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而中融基金却一直存在重债轻股的现象,主动权益团队薄弱。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融基金“百亿”以上基金仅有2只,为中融现金增利和中融睿享86个月定期开放,规模分别为242.75亿、143.87亿,前者为货币基金,后者为纯债基金。并且,中融基金旗下产品规模在10亿以上的24只产品中,除了中融新经济一只产品为灵活配置型基金以外,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债基或货币基金,其股债发展失衡可见一斑。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中融基金管理规模共计1107.54亿,较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为837.34亿,债基规模则占据半壁江山,达713.91亿,占非货规模比例高达85%。

此外,中融基金的基金经理“年轻化”且“一拖多”的现象也尤为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融基金拥有基金经理25位,平均年限4.17年。其中,11位基金经理年限在三年以下,占比超过四成。在管理基金数量上,该公司共有11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超过5只,哈默、钱文成、石霄蒙管理的基金产品分别达10只、9只、9只,是该公司“一拖多”现象较严重的基金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持有人结构上,与一些头部基金公司“个人持有人比例高于机构占比”的情况不同,中融基金机构持有人占比高达87%,对机构资金较为依赖。对此,华东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机构持有基金的比例过高,一旦机构选择赎回手中的基金,将对基金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