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新能源专属商业车险(以下简称“新能源车险”)落地满一周年。更为匹配相关风险、可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使用需求的新能源车险一年间市场表现如何?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一年间,新能源车险保费涨、投保难等话题从未间断。从险企一端出发,新能源车险面临着定价难、赔付成本高等挑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车险对于保险行业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今天,保险业该如何应对挑战,抓住这一“黄金”机遇?分羹千亿级巨大市场,险企及各方何以制胜?
涨价、高赔付等关键词刻出周年画像
2021年12月27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正式上线,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共用同一车险条款成为过去。
新能源车险上线一年间,打通了连接新能源汽车与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不少新能源车主必备的保险保障。以北京为例,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北京辖内财险公司新能源车险累计承保车辆近59万台。此外,安信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今年全年,新能源车险保费有望达708亿元,同比增长102%。
不过,在上线的一年时间里,关于新能源车险保费上涨、投保难等话题从未间断。“自家新能源车没出过险,保费竟然涨上千元。”“出险三次,差点投保无门,只有一家肯承保,但保费破万。”……不难发现,新能源车险定价之高远超部分消费者预期。
对于承保险企而言,也可谓是“有苦难言”。新能源车险这项全新业务,至今仍面临定价难、定损难等“绊脚石”。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新能源车保险服务及定价系统处于起步阶段,风控模型技术亟待完善发展,定价手段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缺乏理赔定损方面的懂行人才。一旦发生事故,对其进行理赔定损就比较麻烦。
高赔付率也成为新能源车险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随着新能源车险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显著,中小保险公司入局成本高。申万宏源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85%,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
“新能源汽车的风险结构、成本分布与传统燃油车存在较大区别,保险公司运营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赔付率、出险频率及案均赔款仍高于传统燃油车,定价和风控模型亟待优化提升。”车车科技创始人兼CEO张磊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能源专属车险落地一周年,但就目前来看,新能源车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上述影响背后的原因,张磊进一步分析表示,由于新能源车在成本结构、风险特征、费率厘定相较传统燃油车存在明显差异,“三电”占比很高,导致部分保险公司承保意愿并不强烈。从用户角度看,第一批新能源私家车的车主以驾驶经验较少的年轻人为主,且大量新能源车被用于城市公交和网约车等赔付率较高的领域,赔付率居高不下;从理赔维修角度看,新能源车的维修定价体系尚在构建过程中,市场尚未形成统一、便捷的维修标准,变相推高了维修成本;此外,目前新能源专属车险的占比较小,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车企、险企等跨界合作或成制胜之道
当前,汽车行业“换挡”至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势不可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必将带动新能源车险需求的释放,不过,结合当前市场面临的问题,新能源车险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那么,各方如何把握新能源汽车“黄金时代”这一巨大机遇?
当前,新能源车领域这一蓝海下,险企纷纷加码布局。如中国平安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将积极探索新能源车险专属产品及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推动车险业务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纵观其他行业,特斯拉、小鹏等多家车企巨头频频涉“险”,也有头部险企在抢滩与车企合作布局。
“车企可以发挥天生数据优势,为险企提供可靠的定价基础、降低定损理赔难度、丰富客群资源。”张磊表示,各方推进新能源车险的发展再上台阶,还可以针对车企入局保险行业存在牌照资质、资金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网点布局等壁垒限制,发挥第三方平台科技优势,提升保险公司的风控定价能力,赋能新能源车企,建立新的行业标准和数据开发应用机制,做到合规、安全、创新、发展并举。
这意味着多方融合发展或成新能源车险未来发展的制胜秘诀。张磊表示,加速共融险企、主机厂、维修厂、科技平台多方协同,加强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新能源车险生态,将有序规范新能源车险行业发展壮大,从而解决车险定价难、高赔付等问题。
不可忽视的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年轻化是财险公司的共同挑战。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中小险企而言,应积极面对市场增量,准确锚定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定位,发挥公司优势,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开展业务,聚焦差异化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