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手机膜,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拿到手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贴膜。但是市面上的手机膜种类繁多,质量和体验良莠不齐。在各种营销词的轰炸下,我们很难买到一部合适的片子,不是贵就是错。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手机膜。
手机膜大致分类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同材质的膜的区别。
PTE膜(塑料材质)优点:非常便宜。
缺点:贴膜难度中等,手感一般,容易划伤,使用寿命短。
PTE膜又称高清膜/高透气膜,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手机膜,主要活跃在十几年前,也就是iPhone4时代。液压膜普及后,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PTE膜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当年的进价是10美分左右。2020年以前手机出厂膜都是这种材料,后来被水凝膜取代。
液压膜(塑料材质)优点:成本低,贴膜难度低,透光率高,覆盖曲面玻璃,基本不影响屏幕指纹。
缺点:手感粗糙,滑动体验差,会被有机溶剂溶解。
与传统的PTE膜相比,液压膜最大的特点就是超强延展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超薄、自修复、高附着力。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自动修复,真的有商家说的这么神吗?
结果显而易见,自然没有人。液压膜自动修复的前提是“压痕”。在不剪膜的前提下,用指甲划一条线,自然可以修复。
如果薄膜被钥匙或刀子割破,就无法修复。
钢化膜(玻璃材质)优点:硬度高,耐刮,耐划,防爆,粘贴简单。
缺点:厚度太大会影响指纹识别的准确性。
注:商家标注的9H硬度其实是铅笔硬度,而不是我们熟悉的莫氏硬度。各种钢化膜的硬度都差不多,因为基材是钢化玻璃,不要被一些商家的宣传误导。
以下是钢化膜的几个子类。
半覆盖高清钢化膜的优点:成本低,贴膜难度低。
缺点:不能覆盖屏幕的弯曲部分。
顾名思义就是钢化膜,无法覆盖屏幕的弧形边缘。
这种钢化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覆盖显示区域,一种是用膜覆盖弯曲的边缘,实际上是完全不覆盖。
与第一种产品相比,第二种钢化膜容易脱落、断裂、有白边。
有些产品虽然会在白边喷色,但本质上还是不贴合。
另外,有些产品会提供白边液,说是可以修复白边。但实际效果一般,容易渗透到手机里,造成损伤,不建议购买。
3D钢化膜的优点:可以覆盖屏幕的弧形边缘。
缺点:价格高,种类多,质量参差不齐。
3D钢化膜主要分为点胶钢化膜和全橡胶钢化膜,其特点如下。
点胶钢化膜的优点:价格低,贴膜难度低,抗摔性强。
缺点:显示效果和手感一般。
全塑钢化膜优点:手感接近裸机。
缺点:价格略贵,贴膜难度较大,抗摔能力略弱。
因为全塑钢化膜整体粘合,完全可以贴合屏幕。而点胶钢化膜只有四周有胶,中间没有胶,无法完全贴合,所以触摸体验一般。
正是因为屏幕中间没有胶水,所以当手机跌落时,钢化膜上的力不容易直接传递到手机屏幕上,所以带胶水的钢化膜的抗摔能力更好。
UV钢化膜的优点:透光率高,视觉效果好,对指纹识别影响小。
缺点:
其实UV钢化膜也是3D钢化膜的一种。它用液态胶代替传统的胶层,显示效果和透光率都比全膜好很多。无论质量还是工艺,都是最适合曲面屏的钢化膜。但是贴膜难度很大,市面上的产品质量一言难尽。自己贴很容易损坏手机。想体验UV膜,可以去官方售后贴。
通常
稳定性:全膜点胶膜UV膜
体验:UV膜用全胶膜点胶。
价格:全膜=UV膜点胶膜
钢化膜厚度对手机的影响看完以上内容,相信你对钢化膜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说一下钢化膜厚度对手机的影响。
目前钢化膜的厚度一般在0.33m-0.26mm左右,部分高端产品在0.2 mm-0.1 mm,正规的0.3mm钢化膜对触摸体验影响不大,但一些无良商家会把0.4mm当0.3mm卖,这一点必须注意。
另外,很多手机壳都比屏幕高,可以在手机掉落时保护屏幕。如果手机钢化膜太厚,手机壳上面的部分会被填满,甚至高一点。这种情况下,手机摔了之后,受力最大的就是钢化膜和屏幕。所以买壳膜的时候,最好让壳的高度超过钢化膜的高度。
说完了材料,我们再来看看不同种类的片子的区别。
HD膜的优点:透光率高,价格低。
缺点:没有附加功能,容易获取指纹。
防蓝光膜的优点:可以过滤蓝光。
缺点:透光率低,屏幕颜色失真。
其实防蓝膜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现在所有的手机都有防蓝功能。如果你在开启护眼模式/防蓝光模式的情况下仍然觉得屏幕刺眼,那么你可以考虑买一个防蓝光膜。
防偷窥膜的优点:可以防止别人偷窥屏幕。
缺点:屏幕视觉效果变差,屏幕亮度会变得低很多,可视角度会窄很多,可能会造成头晕、眼疲劳、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
另外,防偷窥膜只有左右,上下角度还是能看到的。
磨砂膜的优点:防指纹、防手汗、防眩光。
缺点:滑动手感涩,透光率低,视觉观感差(颗粒感严重)。
眩光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阳光下看不清手机。
因为现在手机最大亮度很高,所以不用担心眩光。
至于防指纹防手汗,这不是磨砂膜的专利,磨砂膜效果更好。个人认为买磨砂膜弊大于利,不太推荐。
本期就到这里。祝大家都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
我是一个谈数码的闲人,经常分享一些实践经验。让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