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眼看一季度即将步入尾声,公募量化基金也交出了业绩“成绩单”。尽管今年以来,A股市场时常遭遇震荡,但量化基金却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据统计,截至3月3日,2023年开年以来录得正收益的公募量化产品占比达到了95%以上,表现最好的产品涨逾22%。其中,主动量化基金业绩表现好于主动权益类基金,跟踪中证500、中证1000等指数的量化增强产品业绩表现也相当优异。
量化策略成绩亮眼,超九成实现正收益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加剧,让投资者们心悬一线,好在量化基金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正收益。
记者统计发现,2023年开年以来录得正收益的公募量化产品占比达到了95%以上,截至3月3日,在收录的700余只量化公募基金中,有12.3%的产品录得了10%以上的正收益,超过半数的公募量化产品收益率落在5%-10%区间,而录得负收益的量化基金仅占4.3%。
其中,主动量化基金业绩表现好于主动权益类基金,跟踪中证500、中证1000等指数的量化增强产品的业绩表现也相当不错。
数据显示,短短2个多月以来,指数增强类产品年内平均收益率达到6.44%。其中,西藏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增强A的阶段性表现最佳,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到了22.29%。另外,西部利得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增强A、万家、招商、景顺长城、嘉实、建信等旗下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以及华夏、长城、安信等旗下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的年内回报均超10%。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的大背景是疫后经济复苏,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绝大部分量化基金取得正收益恰恰反映了股票市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关于接下来的投资策略,部分基金经理将重点关注中小盘成长股,另一部分基金经理则将更加谨慎地做好风险控制,也有一些基金经理表示将重点改进模型因子的有效性。
公募积极布局量化产品,发力差异化投资策略
好业绩自然更容易吸引资金。近段时间,已有多家公募基金发力布局量化产品。2月13日,创金合信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增强开始发行;2月20日,万家元贞量化选股股票正式发售;2月24日,华泰柏瑞上证50指数增强正式发售;3月3日,天弘国证2000指数增强A募集发行。
“今年以来的市场呈现热点分散、轮动的形态,更需要自下而上挖掘优质股票。”中欧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曲径表示,量化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多维度寻找投资机会,就像“雷达扫描”一样,在全市场寻找投资机会,覆盖度更宽,投资决策更理性,较能体现出超额收益。
以中证1000指数为例,该指数综合反映中国A股市场中一批小市值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年初至今已上涨10.93%。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是微盘股指数,该指数主要包含全部A股中市值居于后400位的个股,年初至今已上涨18.09%,近一个月则上涨4.7%。相较而言,上证综指年初至今上涨6.06%,上证50指数年初至今则上涨5.28%,可见大市值股票的整体表现略逊于中小市值股票。
博道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杨梦认为,量化基金业绩出彩得益于市场环境有所改善。相较于去年四季度显著的核心资产行情,今年以来,板块和个股表现的分化程度有大幅提升,市场风格切换更加频繁,这种情况下,宽度持股行业分散的量化投资方式的优势就开始凸现。
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田汉卿表示,今年的大环境是疫后经济复苏,在这个大环境下大部分行业都是向好的。从股市角度看,绝大部分行业基本面都在改善,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总体来看,我们判断市场相对前几年的赛道等结构性行情,今年的股票市场可能会更加均衡,宽基指数行业板块配置相对均衡,基于宽基指数的量化指增产品在当前时点是比较具有配置价值的。”